那么父母,怎么样发脾气,才能解决问题又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呢?
01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家长负面情绪的来源,只是触发情绪的“导火索”,却因为处于弱势地位,而被迫成为“出气筒”,成了最无辜的受害者。
父母因为自己的原因,对孩子失去了耐心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把情绪发泄在孩子的身上,觉得是孩子惹毛了自己。
父母骂孩子90%都是在迁怒,是将自己的挫败感、无能感、自己的无能为力,迁怒到对面这个孩子身上。
作为家长,除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还要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难免会有控制不住情绪、没有精力满足孩子需求的时刻,这很正常。
如果家长能够做到对孩子诚实,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比如没有控制好情绪、精力有限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对孩子反倒影响不大。
孩子会意识到:这是父母自己的问题,不是我的错。
比如:
“妈妈现在有点累,没有体力再陪你出去玩了。”
“爸爸心情不是很好,你尽量先别和我说话。”
诚实地告诉孩子真实原因,孩子会逐渐明白:父母也有没做好、做不到的事情,于是学会接受“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的挫败感,触碰到真实的世界。
从另一个角度,家长向孩子展现真实的自己,袒露脆弱,也会加深亲子之间的关系,孩子学会理解父母的感受,懂得关心、体贴父母。
平时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潜台词是:“我之所以发脾气,就是因为你笨、不懂事、提出不合理要求。都是你的错。”
弱小的孩子,会全盘接受这些指责,以为父母的情绪都是自己造成的,从而感到内疚、羞愧,甚至自我否定。这才是父母发脾气对产生孩子伤害的原因。
就算是孩子犯错惹到家长生气了,也要去告诉孩子,你因为孩子的什么行为生气了,你为什么会这么生气。并且尝试和孩子商议出解决问题的方式,陪伴孩子慢慢去改正错误。
这样我们发出来的脾气,才是有用并且解决问题的。否则,只是一种情绪宣泄,时间长了,会破坏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让家庭教育陷入僵局。
做青少年咨询中,很多的孩子和父母僵到一句话都不愿意和父母说,内心不管多受伤,不会向父母求助,觉得父母不会帮自己。这样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我们也不知道孩子内心到底到了多么绝望的地步,会不会做出不理智的选择。
02
日常生活中,当感觉自己情绪快要失控时,可以按照这4个步骤来做:
第一步:按下暂停键,离开刺激源。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六秒钟法则”,是指遇到生气或者愤怒的事情时,延迟6秒钟再做决定。
这6秒钟的黄金时间可以让人们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有效避免因愤怒而做出错误决定。
这个方法,在教育孩子时也很有效。
家长在情绪“上头”时,不要急于说什么和做什么,按下暂停键,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
可以离开和孩子冲突的空间,一个人去冷静一下。
然后,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的情绪从何而来?
真的是因为眼前的孩子吗?
接下来怎么表达,更有利于孩子接受?
通常来说,经过这段时间,从情绪中抽离和觉察,愤怒会减弱很多,可以有效避免对孩子的攻击性语言和暴力行为。
第二步,避免以“你”开头的评判和责备,客观描述眼前看到的现实。
×错误:
“你怎么这么不讲卫生”
“你真懒”
“你怎么这么邋里邋遢的”
√正确:
“我看到你满地打滚,把衣服都弄脏了”
“你的房间没整理”
“你把玩具放在客厅了”
家长在愤怒时,最容易指责孩子,随意下结论,贴负面标签,这样说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还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听不进去家长的话。
第三步,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比如:
“你一直玩手机,这让我有点担心。”
“总是要不停收拾房间,我觉得很难受。”
这样,孩子可以清楚了解家长的感受。也让孩子知道到底自己做了什么,让父母产生了情绪,学会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和父母拥有更好的关系。
第四步,说出希望孩子怎么做,越具体越好。
这一步,是给孩子指明方向,让孩子明白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很多孩子都会说:“我妈,总是说我哪里错了,这不对那不对。那你倒是告诉我,什么可以做,什么是对的啊。”
我们总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需要我们去指点。但到该指点的时候,又觉得孩子应该明白自己的意思,明白要怎么做。然而孩子的经验有限,其实他们并不清楚父母到底怎么想的,很多事情也并不那么清晰。
比如:
“我希望你能改掉跪在地上这个习惯”
“记得今天把你的房间打扫干净”
“我希望你拿了东西可以放回原处”
总的来说,正确发脾气,应该是家长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待,让孩子了解到问题所在,愿意做出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严肃、坚定,但尽量避免言语上的贬低和人格攻击,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也会让孩子学着体谅父母。
03
很多家长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焦虑:对现实的不满、对未来的不确定,内心焦虑不安。
孩子调皮捣蛋、表现不好、成绩不佳······这些只是表象。就像是冰山之下看不见的那部分,我们想要改变,就必须了解孩子的深层次的需求,孩子到底通过错误目的,表达的是什么样的痛苦处境。
心怀恐惧的家长,会在无意识中把自身的焦虑和不安投射到最弱小、最能够控制的孩子身上:寄希望于孩子的表现,来消除自身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感。
看到孩子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优秀、努力上进,才会感到安心、愉悦,否则就紧张不安、暴躁易怒。
本质上,是家长把自己情绪的责任,都压在了孩子身上。
很多孩子觉得努力学习不是出于对知识的热爱,而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望,让父母安心,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却一直被压抑。
不仅仅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更多的孩子还出现了辍学的选择。孩子没有自己的生活目标,总是按照家长的期望去生活,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怀疑。
久而久之,身心都会不堪重负,有的孩子就抑郁了,觉得人生毫无意义,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对自己的一生都产生了厌弃。
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了躺平,不是因为孩子懒,这些孩子都是一些失去了人生目标迷茫而又痛苦的孩子,为了能让自己活下去,不得不选择躺平。这种躺平算是在这种巨大压力之下的自救。
“孩子是独立的人,具有自我意识,他们不一定会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也不是我们幸福的保障。”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去完成。家长需要慢慢退出对孩子的控制,给孩子成长的心理空间和现实空间。允许孩子完成自己的成长功课。
家长应当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期望在孩子身上获得安全感、价值感,这样不合理的“愿望”只会等来失望。
“稳定的情绪应该在一种深切的自我期待和诚恳的自我反省中慢慢学习养成。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期待和反省,我们慢慢就能以平和的情绪去和孩子沟通和互动了。”
做一个60分的合格父母,就算不能完美控制情绪,勇敢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愿意虚心学习,一次比一次做得好,对孩子来说,就已经足够了。毕竟家庭教育是需要孩子和父母一起成长、彼此相互影响的。